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论著 > 研究会收藏

革命的据点 斗争的阵地

2021-07-30 00:00:00.0

 ——回忆抗日战争爆发后的坪山区一鸣学校

一鸣学校旧址

一鸣学校创办于一九三四年的抗战前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坪山区委的一个革命据点,曾经成为过区委的所在地,为革命队伍培养和输送了一批骨干力量。本文根据何武、何清、叶源、黄光等同志提供的史料整理而成,曾刊于《惠阳地区党史通迅》第56期,现为了配合当地的同乐乡政府号召海外侨胞、校友和各界人士捐资修建一鸣学校校舍的活动,特予转载。

一鸣学校位于龙岗(龙岗原属坪山管辖)阳和浪村,周围有长湖围、企岭下、水围田、老大坑、丁甲岭、榕树下、金钱坳、新布等自然村。抗日战争时期,一鸣学校是当地文化教育的中心,又是党的区委领导机关的所在地;既是培育革命青年的摇篮,又是宣传抗日、坚持革命斗争的阵地。

一鸣学校,创办于一九三四年。它的前身是阳和浪村祖传兴办的学堂,校长黄显澄;后来,为扩大办学范围,改名为“文化学校”,校长黄炽华;一九三七年又改名为“一鸣学校”,校长黄德成,教员叶英文。一鸣学校诞生于祖国危难之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奋起抗战之际。因此,它一诞生,就受到抗日烽火的洗礼。一九三八年十月,惠州、东莞、博罗、增城、广川等地相继沦陷,国民党军队不战而溃。这时,惠阳淡水、坑梓、坝岗、常柏田、新圩和东莞、宝安等地,在党的领导下,纷纷建立抗日武装,奋起抗击日寇。一九三九年初,“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成员,共产党员何清(何瑞清)、苏伟民、钟秀英、钟月嫦、张玉桃等,来到阳和浪村一鸣学校。“东团”的同志们,以黄廷康(即黄光的父亲)家为据点,团结“一鸣”的师生和当地中上层人士,如校长黄德成,教员叶英文;阳和浪村的黄北和、黄亚鹤;长湖围村的叶胜常、叶扬水、时观福(保长)、刘观麟(商人)等。他们都是一些较有威望的开明士绅和倾向进步,可以争取的人。由于民族矛盾上升,国家处于危难之中,经过何清等的宣传教育,他们拥护抗日救亡运动,积极支持“东团”的工作。团结了这批人,在一鸣学校周围就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东团”同志在宣传抗日救亡中,不但关心一鸣学校的工作,还倡导兴办夜校,扫除文盲,也得到中上层人士的支持。因此,很快在阳和浪、长湖围、丁甲岭、老大坑办起了四间夜校。每间夜校均有五十个青壮年到来参加学习。夜校的教员有“东团”的张玉桃等共十四人。教材自编自印,通俗易懂,适合农村情况和抗战形势。夜校既学习文化,又讲解抗战时事,宣传反帝、反封建、反对汉奸卖国贼的道理。这时,村村书声琅琅,处处高唱抗日歌曲,群情激奋,热气腾腾,显现出一派抗日救亡的景象。夜校办起来后,抗日救亡运动有了新的阵地,工作局面进一步打开。从青壮年中挑选出积极分子,为建党对象,如黄廷康、黄观娇、黄廷钦、叶戊友、叶源等;并组织成立“抗敌同志会”,以叶源为抗敌同志会第七分会会长,黄廷康、林生为副会长。在抗敌同志会和积极分子的带领下,组织夜校学生,同群众一起,修整了几宗水利和几条乡村道路、桥梁。不但直接支持了群众的生产,同时,初步消除了村与村之间的一些隔阂,促进了民众的团结。“东团”同志这一系列的行动,得到了中上层人士的赞赏,尤其得到当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抗敌同志会”在“东团”同志的指导下,组织夜校学生,秘密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破坏敌人的公路交通和通讯设施。白天,日军强迫乡民修公路;晚上抗敌同志会组织夜校学生破坏公路。并且,发动“一鸣”的学生中有觉悟的青年,如邱福如、叶甲煌、黄廷新、余凤英等参加抗日游击队,奔赴抗日前线。此外,还动员青年妇女开展剪辫运动。

一九三九年冬,蒋介石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逆流冲入广东。一九四○年春,国民党顽固派为了消灭抗日力量,猖狂围攻我惠东宝抗日游击队,部队被逼向东转移。在部队东移前一个月,坪山区委进行了调整,由何武任区委书记,何清任组织部长,黄纪友任宣传部长,从东莞调叶茵任妇女部长。原来,准备推荐何清任大井“育贤学校”校长,亦打算把坪山区委转移到育贤学校,但考虑到“东团”在一鸣学校周围几个村一年多的工作,当地中上层人士,又积极要求何清担任一鸣学校校长。区委分析了当时的各种条件,经请示县委,同意何清等到一鸣学校任教,并把坪山区委机关设在阳和浪村一鸣学校。因为这里经过“东团”一年多的活动,有了较好的群众基础,并且已经确定了一批发展党的对象;同时,一鸣学校地点比较适中,当时区委管辖的范围:坑梓、田心、坪山、碧岭、横冈、龙冈、坪地、楼下等地,一鸣学校正好居于中心,而且地方又比较荫蔽,特别是当地群众要求何清任一鸣学校校长,区委机关留在这里,就更为有利了,当时区委的任务是:“实行荫蔽,坚持斗争,发展组织,开展局面”。根据这样的任务,选择一鸣学校作为区委机关所在地,是适当的,正确的。这一带处于公路沿线,敌人根本估计不到我们会在这样的地方设立党的领导机关。

一九四0年二月中旬,地下党坪山区委书记何武、组织部长何清、妇女部长叶茵来到一鸣学校住教。何清担任校长,何武、叶茵等任教员。从此,一鸣学校便成为地下党坪山区委的领导机关所在地和与县委的联络点;成为坑梓、坪山、龙岗、横岗等地党组织的活动中心;部队东移回来后,又成为区委与部队的联络点。后来地下党和游击队的领导人林平、郑重、梁鸿钩、黄宇、卢伟如、周伯明、阮海天、黄纪友、祁峰、蓝造、叶基、叶森等都来过一鸣学校。

  

区委的几位同志应聘到一鸣学校任教,中上层人士高兴,群众拥护,革命青年更是喜出望外。区委虽有公开的职业作掩护,然而,他们所担负的任务和一年前不一样了,他们既担负坪山区委领导的重任,而他们作为教师,又必须办好一鸣学校,发展当地的文化教育,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学校办成区委指导革命斗争的阵地。为此,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抗敌同志会”和民兵等各种组织的活动采取秘密的方式;同时,在学校周围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一九四〇年三、四月间,区委在阳和浪村发展党员,第一个党员是黄廷钦,接着在五月又发展了叶源、叶戊友、黄观娇入党。可惜的是,“东团”忠实的支持者黄廷康,因患重病,来不及办理入党手续,就与世长辞了。区委陆续在学校周围的村子发展组织。后来相机入党的有:黄甲胜(黄光)、刘林娇、黄长娇、林谷友、邱秀娣、邱素珍、叶观生、余安、邱九、张娣等。并于同年九月,成立阳和浪党支部,叶源任支部书记。

1939年何武任坪山区委书记

一九四0年秋末,日军为巩固其占领区,组织伪军与建立伪政权,实行“以战养战”。因此,局面相对稳定下来。十月间,周伯明带领东移回来的部分队伍,从东莞开进坪山地区,一鸣学校便成为地方党与部队联络的一个点。龙、坪、横等地下党组织,发现敌人的新情况,就报告区委,区委即转告部队,而部队发现敌人新的动向或有什么行动需要地下党配合的,就派人通知区委,区委根据情况立即组织行动。

东移的部队回来后,急需军用物资,区委根据基层党组织的报告,得知顽军在三角楼村有一军需仓库。何清和党员江水前往侦察,查明仓库只有一个班看守。但他两人在归途中受到土匪跟踪和日军伏击。过了一段时间,区委决定立即破仓,通知各地党支部组织民兵进行破仓,把所有军用毛毡挑到各地掩藏起来,然后转给部队。

一九四0年十一月下旬,国民党保八团特工分队长香伟芬,带领手枪队十多人,配有轻机枪一挺,在龙坪地区到处乱窜,企图寻找我东移回来的部队行踪,并包私走私,抢劫财物,活动猖狂,对我威胁甚大。因此,区委下决心要消灭他们,布置党组织侦察他们的行动。一天,陈福秀等三位同志,在企岭下侦察到这帮家伙的行动情况,立即向区部委报告,区委立即派人转告住在环水坣李群芳家的周伯明。当晚,周伯明亲自指挥队和民兵,在金钱坳伏击香伟芬及其同伙,击毙其机枪射手一名,缴获轻机枪一挺。经这次打击后,他们不敢象以往那样猖獗了。

一九四一年二月(农历正月初九),日军占领坪山。为了加强对日、伪、顽反动势力的斗争,区委决定,成立中共南盛乡中心支部,由叶源任书记;阳和浪党支部书记由黄光担任。三月份,区委组织部长何清调任宝安大鹏区委书记,黄振雄接任组织部长。

日军占领坪山后,龙、坪一带土匪活动猖獗。四月中旬,在中心支部发动和领导下,组织民兵联防,维护治安。中心支部委员邱能被选为联防会会长,叶源任联防总队队长,下属各乡村成立联防队,共六百余人,这样,党组织取得了统率联防队的合法身份。从队里挑选出武装骨干民兵六十人成立护路队,由叶源兼任队长,黄光任副队长。这是一支在党组织领导下的有觉悟、有战斗力的武装队伍,它的任务是维护金钱坳至猪场坑沿途一带的治安,清除土匪,深受商民的欢迎。护路队的同志每天早出晚归。来往商贩,每担货只收护路费一元,仅能维持队员每天一包草烟和午餐的伙食费。这一带的治安好了,区委所在地就更安全了。

七月间,日军在坪山建立了维持会,并派汉奸邓奋潜入龙冈活动,企图在龙冈建立维持会。基层党组织将情况报告区委,区委指示要捉拿汉奸邓奋。派出武装民兵,利用龙冈圩日,将邓奋擒获,即日下午审判处决。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军占领香港。大批香港难民涌进龙坪地区,流离失所,社会治安十分混乱。维护好治安是群众的迫切要求。区委领导武装民兵,追捕和打击土匪,监视坏人,捉拿汉奸,保护难民,维持治安。当时,李带友等土匪,经常与外地土匪相勾结,抢劫难民。有一天,企岭下上层人士曹二秀向联防总队长叶源报告,说李带友一伙正在抢劫。叶源、黄光即率领民兵几十人登山包围,击毙土匪一名,制止了土匪对难民的抢劫。后来,又对土匪头子李带友进行教育警告,使这股土匪再不敢抢难民的东西了。我地下党还利用他们每逢龙冈圩日,代买十担大米支援游击队。

一九四二年三月间,坪山区委书记何武调走。叶森接任区委书记,叶源、叶茵、邱跃参加区委。区委决定叶源不要公开活动。同年五月发生“粤北事件”,六月又发生“南委事件”后,南方局周恩来同志根据中央指示,提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党组织,要“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因此,惠阳地方党组织改为单线联系,坪山区委改为单线领导,设特派员负责地下党的工作。叶源任区特派员。党组织分为红与灰两层,以作长期埋伏。民兵组织也以灰色的面目出现,改名为自卫队或青苗队。

一九四三年春,一鸣学校改名为“励志学校”,迁到金钱坳附近公路边的“万泉屋”。校长黄振雄(黄振),教员张玉桃(张涛)。这一年出现了百年罕见的大旱灾、大饥荒。同时,日军到金钱坳等地驻防。年冬,学校被迫停办。

地下党坪山区委设在一鸣学校时期,得到了孙嫂的全力帮助和支持,她无代价地以几百平方米的房子给学校作校舍,为区委领导和往来同志提供食宿,她把长期住在学校的何武,何清、叶茵等人当弟妹看待,同志们在她家吃饭,虽然给了基本伙食费,但孙嫂做的饭菜,大大超过同志们所付的伙食钱。她明知同志们是共产党员,是以教师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但她不怕担风险,以高度的责任感为区委及来往人员的安全而操劳。如果没有孙嫂全心全意的支持,区委要在那里立足,是有很多困难的。

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六年,一鸣学校虽然暂时停办了,坪山区委也撤销了。但是斗争仍在继续,革命烈火仍在“一鸣”周围这片河山燃烧着。因为,有坚强的党支部作堡垒,有区特派员叶源的领导,后来,又有路东新二区区委的领导。特别是东江纵队已宣告成立,更加鼓舞人们的斗志。这个时期,武装民兵组织,以自卫队的名称一直坚持下来,妇女会组织也没有散过。同时,还在“一鸣”原来的学生中挑选表现较好的十四至十六岁的黄延生、黄谷来、叶源发、时锦添、黄平、叶谷带等十一人编成“小鬼班”加入民兵组织,由刘木娇任班长,黄谷来任副班长,“小鬼班”和成年民兵一样,夜间轮流站岗放哨,防备日、伪、顽来犯。由于他们年纪小,较不为人们所注意,因此,经常派他们送信送情报,使他们得到锻炼。这个时期,武装民兵和妇女会组织,仍然在特派员和地下党支部领导下,经常配合部队打击敌人。如部队攻打驻扎在龙冈的顽军肖天来都,武装民兵直接参加战斗,妇女会和非武装民兵,参加战勤工作。又如,部队要民兵、妇女组织破坏坪山至龙岗之间的电话线,使其短期内无法通话。于是,民兵、妇女会一起上阵,一夜之间,便剪掉成六、七公里的电话线,拔掉和抬走了绝大部分的电线杆。杉木电杆被拔掉后,敌人想尽快修复线路,“用梨木棒作电线杆,待其架设好电话线以后,民兵又组织第二次行动,将其电线全部剪掉,把电线杆拔掉运走。使敌人在一段时间里无法通话,有力地支援部队打击日、伪、顽的行动。

一九四六年六月,东纵北撤时,留下大批武器弹药。根据中央关于要保存好每一支枪和每粒子弹的指示,把大批武器转到地方,由各地党组织掩藏起来。当时阳和浪党支部书记黄党组织党员和积极分子分散掩藏了大批武器,计有重机枪一挺,高射机枪二挺,长短枪一大批。还有一批配给民兵使用。民兵每人配长枪一支,民兵骨干另配一支短枪。此外,还掩藏了一批通讯器材、书报,文件等。后来,李群芳组建“护乡团”,第一批枪支,就是从阳和浪党组织所掩藏的武器中拿出去的。第二批枪支,交由戴文接收,用于组建二团武工队。

东纵北撤后,叶源任惠阳县特派员,黄光任龙冈区特派员。领导一鸣学校周围党组织的活动,一九四六年冬,香港分局决定重建武装队伍。地下党组织积极支持重建武装队伍,同时,决定筹备复办一鸣学校。首先成立了复办“一鸣”的校董会,各村子较有威望的父老参加,共十五人,董事长叶端普,副董事长叶胜常、叶源。聘请陈德昌任校长,黄延新、黄光,杨燕萍等任教员。校址仍然设在阳和浪村孙嫂的屋子,于一九四七年初开学。

校董会在共商办好学校的同时,经常利用会议,讲解放战争的形势,各地反对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的情况,以及民主乡政府建立后,有关各项政策、法令和措施等等。校董会实际上成了统一战线的组织。大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共商大事,从而清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村与村之间的隔阂,如水围田、企岭下两个村,在抗战时期有人当土匪,抢劫香港难民,我们组织民兵保护难民,曾刀枪相见,造成隔阂。自“一鸣”复办后,招收这两个村的儿童入学,逐步消除了隔阂。复办后的一鸣学校,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后来在环水坣办了一间分校,在飞鹅地村又办了“启民学校”,实质上也是一间分校,学生人数达到三百人左右。

要使复办后的一鸣学校,继承抗日战争时期的传统,发挥革命阵地的作用。首先还是要致力把学校办得更好,要坚持勤俭办校的方针,尽量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学校复办开学时,总务黄廷新处,只有十五斤米和一元八角钱。后来靠学生陆续交点学费维持教师的伙食和少量的开支。在此同时,师生一齐动手,开荒种菜,自力更生修整教室,平整体育场地,自制体育用具等。由于有党的领导和校董会的积极支持,对发展学校教育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如用卖“彩标”的办法筹集了一笔建校经费。另外,党组织领导民兵、妇女会、夜校生和日校的部分学生,为配合部队打击敌人,进行破坏公路、桥梁和敌人的通讯设施,把建筑桥梁的杉木及电线杆,弄回学校使用。如一九四七年冬,有一次,叶源去坪山、坑梓,发现国民党准备修复坪山至坑梓的一座公路桥,准备好大批新的杉木。当晚叶源亲自带领民兵、妇女和学生七、八十人,前往搬运。这天晚上,天气晴朗,星光闪闪。两班精干的武装民兵在公路两头警卫,其余的人分成三组,用接力法搬运木料,不到两个小时,把全部木料搬到三棵松山里掩藏起来。后来,又把木料搬回学校。这批木料,全部用于更新课桌、椅子、体育用具和设备等。到一九四七年冬、一九四八年春,学校的面貌大为改观。复办后的“一鸣”能够在短期间内面貌改观,是同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革命斗争形势迅速发展分不开的。

荣誉纪念章

一鸣学校复办后不久,阳和浪、长湖围、丁甲岭三间夜校,跟着恢复起来。后来又在榕树下、金钱坳、礼围田村新办起三间夜校。参加夜校学习的有男女青壮年,以及部分未能上日校的女少年共二、三百人。夜校也是民兵、妇女组织集中的地方,地下党有什么需要组织民兵、妇女、夜校学生去做的事,都在夜校布置和组织行动。如兴修水利、道路和组织帮耕等。又如部队在粉碎宋子文第二期“清剿”的几个战役时,二团医院(院长叶聪慧)设在阳和朗、长湖围等村,当时,沙渔涌、山子下和红花岭三次战斗的伤员,都集中在二团医院,药品非常缺乏。要解决缺药的困难,医院的安全保卫,伤员的掩蔽和转移时抬担架等,都是党组织领导民兵、妇女,夜校学生去完成的。

学校经常向学生作政治形势报告,灌输革命思想。音乐课教唱革命歌曲,游击队有什么歌,学校就教唱什么歌:还排演革命戏,如“兄妹开荒”等。由于师生们长期受革命思想的熏陶,觉悟不断提高,一九四八年在教师中吸收党员五名,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十名。曾经有十多名学生(非党积极分子)到二团要求参加部队。党组织怕暴露学校,派人动员他们回校继续就读。

一九四八年五月,根据江南特委的决定,成立中共惠阳县委,叶源任县委书记兼二团政委。中共坪山区委也恢复起来了,区委书记黄康(黄彬),组织委员黄光,干事卢洪、黄香,宣传委员黄旭,干事黄进修、黄兆基。区委所管辖的仍然是坪山、龙冈、田心、坑梓、横岗、南强、盐田、沙湾等地的党组织。区委的同志们都来过一鸣学校。区委书记黄康,在一鸣学校住了一段时间。阳和朗党支部在区委领导下,又发展了大批党员,建立起四个支部:农村支部,支部书记林伟;教师支部,书记李高峰;男学生支部书记先是李高峰(兼),后是黄廷生;妇女支部,书记先是张娣,后是杨燕萍。四个支部共有三十多名党员。

由于形势发展需要,一九四九年五月,惠阳县委决定,从各地党组织抽调党员,经过培训,分配到各区、乡或各工作队去工作。一鸣学校周围的四个党支部,大部分党员相继调出参加工作。一鸣学校的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第一批调出工作的十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参加革命工作的有党员教师八人;学生(部分是党员)五十二人;农村党员(大部分是抗战时期一鸣学校的学生)和社会青年十一人。为革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干部。

一鸣学校的创立和发展,是同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的。自一九三九年初“东团”同志来到阳和浪、长湖围等村宣传抗日救亡以后,一鸣学校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各种斗争,成为革斗争的坚强阵地。不仅为武装斗争作出贡献,而且为革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干部,起到了革命摇篮的作用。

  注:黄廷生同志是粤赣湘边纵队老同志

关闭